楞伽经25 :你放下几分就有几分的心性的功夫,如果你全放这个就是顿悟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楞伽经(一)25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679217lrd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楞伽经(一)25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◎【云何为饮食?聪明魔施设?】就是佛重复大慧菩萨所问的问题。“云何”就是为何。“为饮食”,会有饮食的产生。为什么众生会产生饮食的需求。“聪明魔施设”,这个聪明前面已经讲过了,是指众生心中的智慧。
为什么众生心中会产生智慧呢?所以聪明的旁边打一个“问号?”,魔的旁边打一个“问号?”。这是三个问题。魔就是魔有几种?“施设”也打一个“问号?”,就是如来为何施设一切法相,在这里有一个重点,佛施设这一切法相,最主要是脱黏解缚。有一句话你要特别的注意听。佛从来没有给众生任何的法,如果佛陀所有一切设立的法相,只为众生脱黏解缚,就是如何脱离、解脱你内在的无明,打破内在的烦恼,降伏内在的自我而已,佛陀从来没有一法予人,这一句话你可要好好地体悟。如果佛有一法予人,那么我们本性便有增加,如果佛减少了一法给众生,我们众生的心性,又减少了一法。可是我们的心性,从来没有增跟减,你一定要好好地体会佛陀的这一句话是什么含义。佛从来没有一法予人,所有的法只是告诉你如何来解脱、如何来自在、如何来打破无明,其实是你本性本来就具足的,所以这一点要好好地体悟。不要说法有增有减,你今天听经闻法,还是为了去脱黏解缚而已,如何来解脱自己,如何来降伏自我,如何来摆脱这个烦恼,让你的生命更加的解脱跟自在,达到炉火纯青的大般若智慧,也是这样子而已。
记得!法并没有增减,而释迦牟尼佛发现了整个宇宙人生最了不起的真理是什么?叫做诸法空性。这个真理,不管佛陀有没有在世,它这个诸法空性是一直存在的,只是因为佛陀去发现。哦!原来诸法空无自性,也就是,少至一个颗粒微尘,大到三千大千世界,全部都是空性,那么这个事情就好办了,那么简单讲,所有的妄想、颠倒、执著,也都是多余的,因此众生不会用一心,跟真如本性来过日子,就过一个黑暗无明、无所不执著的世间,让我们本自的般若智慧变成一道强大的无明跟执著,所以佛可怜众生,因此在这里,如来为何施设一切法相,很简单,佛要施设一切法相,就像我们画一张地图,指引你如何地成佛,对不对?你还没有达到目的的时候,来!把地图翻开来,你这条路怎么走怎么走,所以施设一切法相,就等于画一张你成佛的地图给你看,教你怎么走路,所以也回归到正传,就是说佛从来没有一法予人,但是虽然我们本来具足的、本自有摩诃般若,但是没有经过大善知识的指引,我们没有办法,我们卡到一层厚重的烦恼,因此在2012师父在台中也讲了:“2012并没有世界末日,只有心灵的末日。”没有开大般若智慧,卡了一层厚厚的无明,就是心灵的末日。
【注释】“云何为饮食”:为应前面第五十五问:“云何生饮食?”“聪明魔施设”:“聪明”为应前面第七十问:“云何念聪明?”。“魔”为应前面第六十六问:“魔及诸异学,彼各有几种?”。“施设”,为应前面第六十八问;“云何施设量?”【义贯】为何世间会有“饮食”产生?为何众生心中会产生智慧(“聪明”)?“魔”有几种?为何如来要“施设”一切法相。
◎【云何树葛藤?最胜子所问。云何种种刹,仙人长苦行?】【云何为族性?从何师受学?云何为丑陋?云何人修行?】【欲界何不觉?阿迦腻吒成?云何俗神通?云何为比丘?】【云何为化佛?云何为报佛?云何如如佛?平等智慧佛?】
这个就是说,大慧!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?你问哪些问题呢?“云何树葛藤?”在这里稍微注意一下,前面用的是蔓草,大慧用的是蔓草,这里佛陀用的叫做葛藤。那么蔓草有蔓草的含义,葛藤有葛藤的含义。前面这个“树”呢?是林树。为什么有森林的产生?还有种种的蔓草和葛藤的产生?那么前面大慧菩萨用这个蔓草呢?蔓草是表法的,表漫无止尽,这表示众生的妄念漫无止尽,停止不下来,叫做蔓草。意思就是说众生的妄想,像蔓草一样从来没有停止,所以一直生,越来越多……所以一定会到死亡前,他被一切的妄想所困住,世间再了不起的聪明人、科学家,哪一个导演或者是大哲学家,一定没有办法摆脱妄想、颠倒跟执著,因为他承认这个世间是存在的,他不了解什么叫做空无自性的。那么那个“葛藤”也是表法的,佛陀用葛藤是表示说牵缠之义,比喻众生这个妄念,念念互相缠绕着,不得其解之义。师父前几堂课有告诉大家,今天我们绳子再粗,都有办法用斧头把它砍断,用锯子把它锯断,我们今天如果说钢绳,套住这个大船的,都是用很大的钢绳,靠近码头的时候,或者是锚,丢到海里面去定位。
我告诉诸位,再坚固的钢绳,用今天的科学都可以用电焊——几千度的电焊,全部把它烧断,唯独独内在里面微细的烦恼,摸不着门,无明像一阵风,来无影、去无踪,无明就像一阵风来无影、去无踪,这一句就适合,烦恼就像一阵风,来无影又去无踪,所以这世间人很难透彻,它没有形象的东西,你说它最细,最细也不过是蚕丝,蚕丝还有一个看得到的微细的光线的反光,蚕丝;我们心的烦恼的这种丝,没有形相。所以一个人只要掉进去感情的漩涡里面,没有人能够跳得出来,转进去五欲六尘里面,那绝对跳不出来,或者是一个人喜欢一件事情。譬如说有的人喜欢收集一些Hello Kittly,就一直收集一直收集,就像发狂一样的,全部的家庭就摆了很多的Hello Kittly,已经接近四五千个Hello Kittly,他还是继续去收集。人的这个互相牵缠的力道太大了,后念,前念会牵连到后念来,前世会牵连到今生今世,今生今世会牵连到下一辈子。所以,葛藤是比喻,念念互相牵缠的妄念解不开,只要你这一辈子没学佛、没碰到佛法;碰到了佛法,不下定决心,你一样解不开,就是功夫不够,禅定般若的智慧不够,你一样解不开,但是至少这一辈子结了一个圆顿大教的“楞伽”这个法缘。
“最胜子所问”,这是你大慧,最胜子就是指大慧,这是你最胜子,最胜子就是比喻菩萨,这是你最胜子大慧菩萨所提出来的一些问题。“云何种种刹”,中间加两个字更清楚:会有。云何会有种种(刹),刹就是刹土,刹土的差别。那就像我们现在科学家,在银河系里面、无量的星球里面,没有一个星球它的环境是一模一样的,重力也不一样,环境也不一样,构造的元素也有差别,然后它的整个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,统统不一样。所以,云何会有种种刹土的差别?这里“仙人”不是指天仙,是指外道的修行人,“长”年累月修“苦行”的,称为仙人,所以这个外道的仙人,为何长时间要去修苦行呢?为何有释迦族的族姓产生呢?“云何为”释迦族的“族姓”的产生呢?云何就是为何有释迦族的族姓产生。然后,“从何师受学”,这里前面要加几个字:欲修如来正法的人,应当,应当从何师而受学,你不修如来的正法就没话说,你要修如来的正法,就必须依止正知正见正念有证量的圣人,所以中间加几个字更圆满:欲修如来正法的人应当,应当从何师,从哪一位上师、师父而受学,要跟着他学。
“云何为丑陋”,云何有的众生为一出生便丑陋?诸位为什么会特别提到这个?提到这个你就想想看,这十几年前我到B店去走一趟,去走,看一看。咦!有的观世音菩萨的画像啊,喔!很糟糕,画这个要如何流通呢?对不对?还有那个玉佛,雕刻这样子来说不够庄严,只有佛像,结果那个佛像放着一年、两年,我去B店的时候就说:保证这个流通不出去,比我还丑,怎么会流通得出去呢?一年、两个、三年、四年,真的,我去看都如如不动,没有人搬走。你想想看,只有一个佛像喔,你看那个貌相庄严,看是不是很重要?为什么我要在讲经前,(从楼上)下来(上课)之前要把脸洗得干干净净?对不对?因为众生对这个相,要有庄严的相,才谈到大般若智慧。所以,为什么佛或者大慧特别提出来?所以云何有众生一出生,便是长得很丑陋?但是呢?我们大家现在尤其台湾大家都很有爱心,无论是身障啊,或者是智障啊,在台湾,大家都很有爱心,也不会去取笑他,尤其我们学佛的人,就更不会这样子,所以如果对方有业报上的问题,或者智慧上的障碍,身障或者智障,只要来到讲堂,师父都会用双倍、三倍的爱心去对待他?为什么呢?因为六道轮回不晓得那一辈子会轮到我们丑陋,也不一定啊。
所以我们一点都不能轻视他、耻笑他,这个不可以的,这个是列为讲堂的禁忌。但是,如果那个残障的人在坐电梯的时候,法无师要开导他,那个推来的时候,一下子就占着电梯,大家变成不流通,所以要开示他,不能因为我们的慈悲心影响到我们的这些八关斋戒的出出入入。喔!这样,法无师听得懂吗?给他开示一下,告诉她:你推着轮椅来,我们没有反对你们来,但不要抢先占据电梯,要稍等一下,对不对?轮椅占据整个电梯,人潮无法疏散,所以这个还是要一点机会教育啦,我们绝对不会看不起他,但是讲堂人数众多出入的地方,有一个次第。为什么有的众生一出生就丑陋?但是这里没有关系。诸位!内心没有智慧的人,是真正的丑陋。真正的丑陋,行为偏差、偏激的人,内心里面充满贪嗔痴的人,这是真正的丑陋,因为已经是业报了,来出生,我们没有办法做主,所以已经没有关系了,来到这个讲堂,我们都会对你很好。
“云何人修行”,为什么有的人会突然起(修行),修行就是起精进心,有的人为什么突然会起精进心?所以,这个同参道友互相勉励是非常重要的,要良师、要益友。“欲界何不觉”,不成正觉,不觉就是不成正觉。欲界的前面加一个:于。对于于欲界何不成等正觉,这里是指的是千丈的卢舍那佛,也就是卢舍那佛为什么不在欲界成佛呢?千丈之卢舍那佛,这要颠倒过来看,为何不在欲界成佛,而要在“阿迦腻吒(成)”,成就是成佛,阿迦腻吒叫做色究竟天,阿迦腻吒就是色究竟天成佛。“云何俗神通”,俗就是化俗,也就是五地菩萨的境界,如何是五地菩萨化俗的神通?意思就是能化世俗,这个“俗”就是权巧方便的意思。能化世俗,因为世俗还没有成佛,需要一点善巧方便。整句的意思就是,如何是五地菩萨化俗的神通?“云何为比丘”,要如何才能够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比丘,意思就是比丘不是随随便便的,一个比丘如果不戒杀盗淫,不降伏贪嗔痴,那么是不够资格的。
“云何为化佛”,什么是化佛?“云何为报佛”,什么是报佛?“云何”是“如如佛”?云何是“平等智慧佛”?后面再补几个字:大慧!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?这个可是很重要的,上面讲的都是世尊重复大慧一遍,然后再补上一句:大慧!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?你所问的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,并没有实体可得,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。大慧!你所问的这些问题其实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,并没有存在实体可得。大慧!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?应当反问你问的那颗心,如果你证得到空性的心,便了解你所问的这些问题趋向于空无自性,你也不会问这些问题,所以这些问题本身并不存在。
好,我再举一个例子,把笔放下来,看看你能不能在我这个例子里面你去冷静一下,那么这个例子你如果听得懂,那你就,万法你就能够贯通。譬如说我们一个小山丘,这个山丘大概只有一百多公尺,小山丘不是很高,跟一座山有一千公尺、两千公尺,一千公尺比较高一点的山。在座诸位!注意听。这一百多公尺的山,我们漫步一下,走了几分钟就走完了,这一两千公尺的高山是很高,然后我们要走了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还走不到。好!什么叫做空无自性?并没有大小,这座小山如果碰到了,怎么样?影响到这个国家或者是政府,通过了这个小丘陵,哎呀!要建造一条快速公路,不把它移动是不行的,那就把一百多公尺那一座的山、山丘,一天两天三天,因为是空无自性嘛,土跟沙构成的而已,到最后摆平了,建这个高速公路,High way,建这个高速公路。好!那么这个两千多公尺,刚好在海边,海边起来,哇!高到了一两千多公尺,类似花莲、台东那个山,刚好要造这个机场,譬如假设说,假设说要更大一点的机场,怎么样?开始就围海、填土,就像高雄有南星计划,现在要建一个International Airport国际机场(国际航空港)。这两千多公尺的高山,土刚好很多,然后要建这个国际机场呢,这是假设说啦,政府拿出魄力出来,就开始两千多公尺,刚好挖出来填海造陆造地。这一百多公尺建高速公路不见了;这两千多公尺的高山,为了建座好大好大的机场,也把它填到大海去了,这一刹那之间,一百多公尺的丘陵不见了,两千多公尺的高山不见了,所以我们心中,认为有高的大山,认为有小的山,如果在圣人的角度看,一百多公尺的山空无自性,两千多公尺的高山也是空无自性,其实在圣人的角度,并没有大跟小。见到了空性的时候,它没有大跟小;不见到空性的时候,它就会有大跟小。所以见到诸法本空的时候,你内心里面,没有所谓的总统跟乞丐,总统空无自性,乞丐还是空无自性,不会骄傲也不会瞧不起众生。
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有指两个角度:一、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的意思是,万法都是遵守法界性,就是空性,小至一个颗粒微尘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,所有缘起的相,一定遵守一个共通的原则,叫做空无自性——就是空相。(二、)再来,内心里面不取舍,不取不舍。为什么?没有来去生灭增减,当体就是空,相,当体就是空,就是无相,那么,万法这样就解决,摩诃大般若智慧就会显现,在你时时刻刻显现,你就会见到刹那生灭的那些执著,没有任何的意义,分分秒秒的那种怀念、妄念,也没有任何的意义,对境心数起,对这个境界一直妄想,一直无明,一直种种的情绪化,没有任何的意义。所以,因为众生他没有禅定、或者是见性的功夫,从来没有品尝到佛陀这种涅槃的气息,不晓得歇即菩提的道理,也从来没有享受过生命,我们的清净自性不会用,用无明,拼了老命要去追求快乐、追求快乐,可是到最后,这个是无常法的东西,它是空无自性,他不会有得到真实的快乐,只是短暂刺激一下、短暂刺激一下。一切众生都是过着无聊的重复,一定都是这样。我们今天到绿岛走走,到绿岛或者到兰屿,对不对?听说去兰屿,男人去的话,听说他会送一件丁字裤,听说,要回来前可以在那边自己先试穿一下,男人都送一件丁字裤。再来,如果说你今天,你到兰屿走一走,绿岛走一走,一个小岛。再来,不然我们到澎湖,到澎湖就买一些咸饼,澎湖回来就买些花生、澎湖丝瓜,回来依然不停追逐寻找。
再来,什么叫做快乐?回来,看看哪里有没有棒球比赛,或者看看那里有没有什么或者是林书豪来,大家去热闹一下。再来,发生世间什么事情每天都在八卦,他就是这样,每天。所以什么是人生?这是师父讲的,叫做无聊的重复,那就是人生。我们一世人的时间,过那种无聊又重复,无聊的重复,吃喝拉撒生儿育女看电视,是可能没有生这么多,差不多生个两三个,无聊的重复,每天都这样子的重复,就是这样子,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,一天一天地过,无聊的重复——为情所困、为爱所困,为了金钱所困。电视新闻报导,现在台大毕业,一个月薪水二万二,看惨不惨,二万二,再来博士,那天报导两个博士去应征铁道的维修,不是在室内吹冷气,铁道的维修在室外的,两个博士,一个月多少钱?三万块,一个月三万块。人家问博士:你是为什么要(找这种工作)?一个月三万块?你读到博士,博士不是硕士(Master),博士(Doctor)是D开头的呢?他说:以后我有个固定工作就好,我有个固定工作。读博士的,一个月三万块,这样子他们也是去工作,这样子,所以说我们为了生存、为了吃饭,真的对我们这个色身很残酷,你不拼不努力就没钱,你要既现实又超越。所以我能够理解在家居士,真的是很辛苦,为了要学佛,又要面对残酷的现实,回家的时候,又好几个、五六个要嗷嗷待哺,你看看,所以师父能理解说为什么我对居士每一个都这么赞叹,了不起,因为在家居士火焰化红莲,这个火焰化红莲,不是针对出家人讲的,火焰化红莲,是针对在家居士讲的,所以在《菩萨戒》里面讲到,在家居士要修行成道,比出家人更困难,更了不起。为什么?因为他要面对现实的残酷,要吃饭啊,要面对经济上的问题,还有家庭的问题,赚不到钱回家又要面对妻子的吵闹,日子不好过。
因此讲到这个问题,世间人,它叫做无聊的重复,而这个重复,又很痛苦的过日子,一个人一辈子,没有听到佛陀的正法是很悲哀的。前几天有一个计程车司机,他也负了一身债,全身又是病苦。有一天他家的那只猫——陪伴他十年的猫,突然死掉了,结果这个计程车司机说:负债累累又是那么多的病苦,我最珍爱的那一只猫也死了。那就怎么样?计程车就开出去,然后人家加油的地方,是加到那个加油桶里面,他把那个油抽出来,泼洒到那辆计程车上,点火这样烧死了,死前就告诉他朋友,他说:生命活着没有任何的意义,没有什么,大不了一死。问题是他没有,来不及听到佛陀的正法,那个来不及会让你很警惕的!譬如说佛陀在《大般涅槃经》里面讲的一段:纯陀最后供……那一段我也是感触非常地大。这纯陀很诚心地拿那个植物、一种植物来供养佛,佛吃了以后中毒,中毒。从这个历史的记载,没有信佛的记载,佛陀是因为中到植物的毒而死的,这个是历史上不信佛的人记载。那么这个纯陀非常非常的难过,也很苛责:我怎么会拿到这个有毒的植物去供养佛?纯陀就在那边一直哭泣,很难过。他不知道该怎么办?佛陀以无尽的大悲心抚摸了这个纯陀,说:你以至诚恳切的心来供养佛,你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。说:世尊!我这样为什么会有功德?我如此的这样,不知道这个植物有毒。
佛陀就告诉他:如来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已断内在的三毒,不是你外在的毒可以伤害的,我借此因缘入涅槃,你不要再难过了。世尊说:我在四个月前,四个月前就宣布佛陀要入涅槃,我只是借着这个有毒的植物来示现涅槃。纯陀,你不要哭泣也不要难过,你的功德有无量无边。结果很多人排班,排了很多人,后面有很多人排班,要供养佛的,来不及。来不及你知道吗?排班要供养佛的来不及。所以你今天你要护持正法,你一定要掌握时间跟空间,你那个心发得出来,就不要让它退,要不然也是会来不及的,你这文殊讲堂能撑多久?你不知道欸,是不是?你亲近的三宝,你要像纯陀最后供,后来很多人要供佛,佛不在世了,就是说有大福田,正法的道场在,你修到的福田,那是无量无边的,因为福田要必须从方寸当中去降伏,一切福田不离方寸,但是也必须要不离开事相,也不可以离开事相。
【注释】:“云何树葛藤”:为应前面第七十一问:“云何为林树?云何为蔓草?”世尊在此以“葛藤”代表“蔓草”,盖蔓草取其漫延无止境之义,以喻众生妄念漫延不止。葛藤则取其牵缠之义,以喻众生妄念,念念互相缠绕,不得其解之义。“云何种种刹”:此为回应前面第三问:“何故刹土化?”及第八十六问:“云何日月形”至“如是等无量?”“仙人长苦行”:此为应前面第八十三问:“云何长苦仙?”“云何为族姓”:此为应前第面八十二问:“云何为释种?何因有释种?云何甘蔗种?”“从何师受学”:为应前面第七十九问:“禅师以何法,建立到这里停顿一下。禅师以何法建立,到这里停顿一下,后面再补两个字:成就。成就何等人?”要这样念:成就何等人,所以要补:成就,何等人,成就何等人。
“云何为丑陋”:为应前面第七十四问:“云何为卑陋?何因而卑陋?”“云何人修行”:为应前面第七十八问:“云何修行退?云何修行生?”生就是生精进心,所以我们有时候修行会退,有时候修行会精进。在座诸位!还是重复一句话,良师益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,你要找,这辈子要修行,一定要找到正知正见的,正确的佛的知见的;你要找到恶知见、邪见,坏佛正见的,那你麻烦大了,你会被潜移默化,而自己浑然不觉知。“欲界何不觉?阿迦腻吒成?”:此为应前面第九十一与九十二问:“云何于欲界,不成等正觉?何故色究竟天,离欲得菩提?”。“离欲”不是离欲望,这是离欲界。离欲界得菩提。“阿迦腻吒”,这个即色界之最高天,无顶天。“云何俗神通”:此为应前面第一百问:“云何世俗通?”此句魏译作:“何因世间通?”“云何为比丘”:为应前面第九十七问:“毗尼比丘分,这个“分”就是波罗提木叉,叫做分分解脱,持一分比丘戒,持一分戒律,有一分的解脱。《毗尼律藏比丘戒》里面,有波罗提木叉,波罗提木叉就是分分得解脱。云何何因缘?”“云何为化佛?云何为报佛?云何如如佛?平等智慧佛”:此为应前第八十七至九十问:“云何为化佛?云何报生佛?云何如如佛?云何智慧佛?”
【义贯】为何会有“树”林及“葛藤”?这是你“最胜子所问”的问题!(言下之意颇有:“你真会牵扯问题呀!如葛藤纠缠牵扯无尽!”的弦外之音。)如何会有“种种刹”土差别?为何外道之“仙人长”修“苦行”?为何会有释迦种之“族姓”?欲修行如来正法的人,应“从何师受学”?为何众生有生来“丑陋”的?在座诸位!如果我们面貌不怎么其扬,其貌不扬,那就保持让它自然。为何“人”会起心精进“修行”?如来为“何不”在“欲界”成等正“觉”?欲界只有化佛,你记得!欲界只有化佛,没有报佛,报佛有千丈的卢舍那佛,来到我们人间不是吓坏人了吗?哇!这尊佛怎么那么高?像101那么高,会被吓坏的。为何要在色界无顶天“成”佛?如何是五地菩萨能化世“俗”之“神通”?如何才称“为比丘”?何“为化佛”?何“为报佛”?何为“如如佛”?何为“平等智慧佛”?(大慧,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?)
意思就是这些问题都是空无自性,是你问的本身不了悟。如果你了悟了,它没有问题,一个颗粒微尘空性,一座建筑物也是空性,一座山还是空性。那么,了悟法界性就是空性。诸位!法界性包括两种:一种是觉性,一种是器世间。所谓法性,诸位,佛性指有情的众生,心性还是空无自性;法性是指物质的世间,也是空无自性,这个统统纳归于法界性,所以法界性、法性、佛性,统统是空无自性,法界性就包括了佛性还有法性。法性是指物质世界空无自性,佛性是指有情的众生,存在有觉性,那么也是空无自性,那么法界性空无自性,有情的觉性还是空无自性,合称为法界性,因此称法界性。为什么叫做平等不二?就是佛发现了什么?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,而佛陀发现了什么呢?佛陀发现了诸法空无自性,就是万法皆空,悟不可得。所以,用台语讲的话,拼东拼西手空空,拼天拼地没半样,忙生忙死全作梦,就像做一场梦,人生就是这样子。
所以,这个无所住,就是修行的重点,不是说我一直念佛,而不懂得放下杀盗淫贪嗔痴,诸位!你放下几分,你就有几分的心性的功夫,如果你全放,所以上根利智的人知道,所有的执著都没有意义,一下子全放,这叫做顿悟,这个就是顿悟,上根器的人,有的人根器就是很利,利到不行;有的人根性就很糟糕啊,再怎么教,就是教不会,再怎么拜托,他就是不听,所以说圣人也有点无奈,因此有一句话,你要牢牢背住:大悟见性的圣人,不会受到万法的假相框住了,框住他的摩诃般若的。诸位!万法的假相是框不住大般若智慧的人的。这个柏拉图说:所有的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,现象就是假相,所有的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,也就是说,所有的众生都捆在假相里面,假相就是我们的牢狱,捆得死死的,还没办法去挣脱。但是,在座诸位!大悟见性的圣人,万法的假相是框不住他的般若智慧的,他有透视的能力,任何一点事情,他不会格局化、束缚化、局部化,他会圆融化、空性化、绝对化、一心化、真如化,没有一法不会融通,融入最究竟之处,所以什么修行最快?就是人生跟宇宙同一刹那之间,都彻底悟到诸法空无自性,诸位!诸法空无自性,你不再好奇,你不会想说,我去出国去走一走,去走一走。你去那个很干净的国家,你就不会有什么留恋的地方,譬如说你到韩国啊,日本,哇!那很干净,到现在为止,你看我去尼泊尔,去几年了,还是念念不忘,没有人那么严重的,我去尼泊尔,那个叫做奇旺那个地方,洗澡,窗户是透明的;睡觉的时候,没有水泥地,没有水泥地喔,洗完澡,衣服洗完两三天都不会干,不会干。所以说到那个国家,哇!你知道吗?尼泊尔那个机场,现在有改进了,那个机场,过海关的时候,一个人还要两块钱美金,不然无法快速通关,这样子,这是尼泊尔当时的情形。
【诠论】这一段有一个很重要的句子,即“树葛藤”之下的“最胜子所问。”这句子分明更进一步表示了反讽之意,且已到了有点“挖苦”之意:“这是你身为最胜子“最胜子”就是菩萨。所问的问题!若真为最胜子大菩萨,不应复有如是多问题——不应复于一切境上生心,种种妄想分别!”注意!这个妄想分别,就是我们所讲的强大的主观意识,这个万法唯心所造,这句话重点在讲什么?重点在你承认有客观的环境,才会引发不知道诸法空性,诸法空性,譬如说你今天你吃一个水果,如果悟到诸法空性的人,譬如说我们在吃水果,我们去旅游团的,跟一些没有什么水平的,他水果整盘都抢去吃,师父也不会生气,为什么?因为诸法空无自性嘛!我顶多眼睛一瞅,感觉这个人很奇怪而已,对不对?我不会见怪的,因为诸法空无自性嘛!你吃你拉,我吃我拉,没吃就不用拉,这样子而已。他会比较看得开,他什么都看得开,他就比较会退让,会退让。诸法空无自性的时候,碰到纷争的时候,他的内心里面是寂静的,证到究竟涅槃,所以为什么万法回归当下,这一念现前唯是一心,唯是一心就是寂灭一心,寂灭,涅槃叫做不生不灭,寂灭是什么意思?就是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。
为什么要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?为什么要这样讲?因为相本身是空无自性,不存在,没有实体可得,一颗芭乐你剖剖剖,芭乐有实体可得吗?一颗苹果你把它切切切,你打得到苹果吗?没有的。柳丁压一下,柳丁汁跑出来了,好!那你再看看柳丁它去哪里呢?那么如果你体会到诸法空无自性,就是你证得了空性,外空、内空、法界空、法性空、觉性空,所有的种种颠倒妄想,主观意识形态、客观的外在存在,应念(此处“念”意思是起念的念头。—整理者自解)化为无上知觉,也就是一心契入涅槃,不恋三界,只有涅槃,不恋三界。我们不会再恋栈这个苦难的世间,这个世间实在是太痛苦了,有头痛啊,怎么样子,像我今天很不小心,泡一个澡,唰一下子,结果那个滚烫的热水,烫到这个右手,长一个摩尼宝珠,我记得时间,七点半的时候,哇!那个烫到……就告诉自己: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呼、呼、呼,这一百度,一百度,烫到,烫出一个摩尼宝珠。所以这个生生灭灭,灭灭生生,碰到什么事情,欸!这是一种经验,叫做经验谈。
复次,这反讽挖苦之意,在魏译本看来,格外明显,因为魏译加上许多反诘的字句,看来有咄咄逼人之势。此段魏译作:“何因有树林?佛子何因问?云何种种刹?何因长寿仙?何因种种师?汝何因问我?何因有丑陋?修行不欲成?“不欲成”就是没有在欲界成佛啦。【色究竟成道,】而在色究竟天成就佛道。【云何而问我?】为什么要问我呢?【何因世间通?】什么是五地菩萨的世间通呢?何因为比丘?云何化报佛?何因而问我?云何如智佛?”这反诘之意,颇有令人喘不过气来,不能瞠视之感!瞠视就是直视啦。至此,如来用心至明,当机应可领取——所谓“愿解如来真实义”者,此也!愿诸善知识于此用心乎!
◎【云何为众僧?佛子如是问?箜篌腰鼓华,刹土离光明?】【心地者有七,所问皆如实?此及余众多,佛子所应问?】
我解释一下。我先解释一下《楞伽经》的经文。说:“云何为众僧”,就是如何才能称为僧众。诸位!一个僧众的团体,首重和合无诤,所有的出家众,一定要自我警惕,在这个僧团里面,你不管用任何的方式,去斗乱僧团,不管用任何的理由去伤害对方,统统不够资格成为出家人,成为一个出家人一定要有理性,要有理性,要有般若的智慧。我以前就学过了一些哲学,所以在没有出家前,我就用三种哲学过我的一辈子,到今天我一样受用无穷。一、叫做老二哲学,什么事情不要强出头,退居到老二。如果你真的像太阳一样,任何东西都挡不住你的,出家人就怕你没有能力、没有实力、没有证量,你不要去管这个什么供养。所以广化律师讲:你要追求道,不是追求粮,出家人追求粮,失去道,那么就颠倒了,有道不怕没有粮。所以退居老二的哲学,出家众就是和合众,认真修行,这是第一点。第二、叫做刹车哲学。这刹车哲学,这世间的食衣住行怎么样呢?就是一句话。哪一句话呢?就是见好就收,适可而止。人一定要懂得踩刹车,不懂得踩刹车,欲望一来,食衣住行求不完,灾难就到了,所以你做任何的行业,明明知道这个是犯法的,你要硬干硬闯,总有一天你会出事,不懂得踩刹车的人,他的灾难就一定会在后面发生。世间人追求五欲六尘,不懂得踩刹车的,不懂得刹车哲学的,那他一定会麻烦。第三、师父的——这是我的座右铭,第三的哲学叫做半部哲学,我的人生有三部哲学,半部哲学就是说,这个世间不是阴就是阳,不是男就是女,有人赞成就一定有反对。
所以,我在讲经说法,我总是有一个期盼说,有人来support支持,当然也一定有人反对,所以有一百个人听,有五十个人支持师父的,那么我就认为我这一辈子做成功,因为这一辈子最多只能拥有一半,那另外一半就是要宽恕跟原谅,这是心态可以一百分,事相没有办法。诸位!你做得再好,你做得满身是汗,人家还嫌弃一堆,世间没有那种所有人都支持你的,没有那种好事,对不对?全世界都赞赏你,那诸位,你就活在虚伪之下,你没有办法修正自己。诸位!没有人反对,就表示你缺点很多,你没有人反对,人家不敢讲啊,是不是?有人讲,那你就可以检讨自我。所以,佛陀说:你要感谢你的敌人,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的缺点,所以我们要用感恩的心!我一辈子行三样的哲学,一直到今天,生活无往不利。一、老二哲学;二、刹车哲学,一定要时间,不对劲,你就赶快要刹车;第三、就是刚刚我们所讲的:半部哲学。也就是你的人生当中,这有三部哲学,当然这是师父个人的心境,我提供大家,我的一生一世都是用这三部哲学,到今天来讲无往不利,你可以参考一下。
身为“佛子”,大慧“如是问”,为何有如是的问题呢?这里有一个“问号?”,就是你这样问会不会太离谱呢?你是最胜子,你是菩萨,你所问的问题都是空无自性,没有任何的意义啊,是你心态的问题,是种种妄想颠倒、分别的问题,不在外境,所以为什么唯识讲:遮无外境,唯心所造。意思就是修行跟外境没关系,究竟之义,究竟之处,还是心动什么念头,这个最重要,是妄想颠倒害惨了你,不是外境害惨了你,是这个问题。世界的形状有的像“箜篌”,如细“腰鼓”,有的如“花”,有的世界就像花,种种的花,这是为什么呢?有的“刹土离”开日月之“光明”,但是自己能够发光,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。“刹土离光明”就是有的刹土,离开了日月的光明,但是能自己发光。
“心地者有七”,有七就是第七地,第七地菩萨,这个心地就是心中之境界,境地、境界,境地就是境界。那么这一句叫做倒装句,要反过来讲,你才讲得通。如何是第七菩萨——第七地菩萨,心中的境界?要倒装句倒过来念,把这个第七排在前面,那么心地就是心中的境界。所以整句的意思是,如何是第七——第七地菩萨,心中的境界?“所问皆如实”,就是这一切的问题都是你如实而问的,这个如实就是,大慧确确实实你都是问的这些问题。“此及余众多”,还有很多众多的问题。“佛子所应问”,都是最胜子大慧菩萨你所应当问的问题,你为什么不问呢?你问的那些问题都是空无自性,那么要这样严格这样讲呢?有更多的问题,此及余众多,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,你这样问的话,还剩下很多很多的问题啊,那么那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?佛弟子大慧菩萨你也是所应当问,还有其他众多的问题,这样就叫做问不完,问不完。
所以在座诸位!若不明本心、见本性,你所有的问题你都问不完,永远问不完,所有的问题怎么问都会问不完。你每天都是这样子:师父啊!我的早课是要诵《普门品》,念《大悲咒》好呢?晚课是要念《弥陀经》呢?或者说我念一句佛号就好呢?他就会这样子,他就一直重复地这样问。我就跟他讲:每一个人的时空不一样,根器也不一样,只要你一心向着佛,一心求生净土,那么信愿行具足都对,没有一定的模式是什么。这个问题是每天都发生。然后呢?《楞严经》也不看,讲了那么《楞严经》不看,讲了都跟《楞严经》有关系,然后就列出。有一个人一次就列出二十个问题,二十个问题一二三四。我常常跟赵老师讲:这回答完就天亮了,这怎么有办法呢?对不对?不是说不慈悲啊,这跟慈悲没有关系啊,师父只有一个,你看这所有的问题,一次列十几个问题,两张三四十个问题,那一个法师怎么问呢?怎么答呢?他怎么问这么多问题,所以我就跟他们讲说:如果我现在今天坐在书桌上,一直回答这些问题,那《楞伽经》也不要讲了,不要讲了。不是不慈悲的问题,这跟慈悲没有关系,实在是没有办法,因为我们还有更重大的任务,更重大的任务啊。
【注释】“云何为众僧”:此为应前面第一○三问:“僧伽有几种?”“箜篌腰鼓华,刹土离光明”:此为应前面第八十六问中:“箜篌细腰鼓,状种种诸华,或离日月光”。这个“状”就是形状,形状就像如种种的花。状如就是形状如种种的花。或者是离日月光,离开了日月的光,本身有光明。“心地者有七”:此为应前面第一○二问:“云何为七地?”
【义贯】如何才称为“僧”“众”?身为“佛子”的你怎会“如是问”?因为你问的这些问题,其实都是空无自性,意义不大,你只要了悟众相本空,然后心不妄想、不颠倒、不执著,客观的环境不存在,主观的意识化作一心真如,那么整个宇宙就是心,整个心证悟到空性,那么诸法并没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一切都是妄,增是妄、减是妄、来是妄、去还是妄,于妄中打转就是凡夫的无明,于妄中彻见空性就是圣人,就是迷跟悟而已。迷了,有能所,有客观、有主观,悟的时候,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,没有能所,没有主题,也不存在客观。各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形状,有的如“箜篌”,有的如细“腰鼓”,有的如种种“花”,这是为什么?有的世界无日月之照耀,而能自发“光明”,这是为什么?如何为第“七”地菩萨“心”中之境界?这一切问题,你都是“如实”而问?这些问题,还有其它许多问题,都是菩萨“所应问”的问题?
【诠论】这一段之中,有三个重要句子:“佛子如是问”,“所问皆如实,”及“佛子所应问。”这三个句子,如果其句尾都加惊叹号(!),亦是一解。然以加上问号为最适切,如此则承上一贯之反诘法以及反讽之语气。所以禅宗没有答案,你看禅宗的公案里面,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的。什么是佛?他就比一个大拇指。你问:师父!什么是佛?庭前树,麻三斤。不知道在说什么,那个禅宗的动念即乖,没有任何的讨论的空间,所以听了这些法,这是在成熟我们的真如自性,成熟,慢慢有一天去契入:哇!恍然大悟,原来如此,自性本自具足,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是戏论,就像入海算沙。因此禅宗里面讲的,六祖讲的,千万不要成为一个知解宗徒,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只是研究佛法,然后拉风或者是晃一晃,这个对生死没什么帮忙的,真正生死是肯参实证的,那个是真正说放下,那个是没有任何相可所动摇得他,那一种功夫,是真正地在修行。譬如说你今天,在座诸位!你今天一楼二楼三楼都满了,假设说,来听经闻法的,结果仔细挑选,每个都是空心的。为什么?回去碰到境界,一样是贪嗔痴杀盗淫,是不是?那这个功夫就不是听经闻法,听经闻法从心性上出,真正的契入涅槃,回去,享受这份宁静,然后你就自己下定决心,发大愿:我了解离一切相即名诸佛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(未完)
楞伽经 01: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《楞伽经》为印心之据
楞伽经 04: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,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
楞伽经05 :这部《楞伽经》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,这个是成佛的重点
楞伽经07 :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,那个也是识心,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
楞伽经08: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,你的心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你的心
楞伽经10 :经是指佛的心,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
楞伽经11 :见缘起即见道,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,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
楞伽经12 :行善得五十分,包容恶的五十分,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
楞伽经14 :个性会害惨一个人,佛性会救一个人,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
楞伽经15 :习气如同婴儿,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,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
楞伽经17 :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,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
楞伽经18 :见和就同解,见不和合掌令欢喜;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
楞伽经19 :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:那个不对、这个不对
楞伽经20 :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,能够突破意识心就会自契本心
楞伽经21 :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,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
楞伽经23 :记住:心就是一面镜子,清净就是什么净土都会显现
楞伽经24 :只要在《楞伽经》听到喜悦的人,这个都不是普通的根器